星期四, 1月 28, 2010

[雜談 ]沉默螺旋

以下節自WIKI

沉默的螺旋是一個政治學和大眾傳播理論,由伊莉莎白·諾爾-紐曼在The Spiral of Silence :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中提出。

中心思想是:
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將不願意傳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多數人一致,他們會勇敢的說出來。而且媒體通常會關注多數派的觀點,輕視少數派的觀點。於是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多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大,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前提假設

1. 社會將用孤立的方式來威脅那些與大多數人不一致的人,對孤立的恐懼不可抗拒。
2. 對孤立的恐懼導致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會試圖評估意見氣候。
3. 公眾的行為會受到民意評估的影響。

第一個假設認為社會擁有一定的權力,會用孤立的方式威脅那些不和多數人保持一致的人。第二個假設提出,人們在不斷地評估意見氣候,個體會從兩個來源獲得關於民意的信息:個人觀察和媒體。個人觀察會使用一種稱之為准統計官能的能力,錯誤的觀察稱為多數的無知。第三個假設是公眾的行為受到他們對民意評估的影響。公眾要麼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要麼保持沉默。

重要概念

准統計官能(quasi-statistical organ )
當人長久處在媒體訊息之下,久而久之自然會具備一種准統計官能,也就是感知外在氛圍的能力,能夠察覺媒體所呈現的主流意見,並且這些意見會轉化為個人對於社會主要價值的認知。不過前提是,閱聽人必須處在長時間的媒體滲透,也就是媒體訊息的暴露下,才會影響到態度層次,進而改變行為。

多數的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
人們「把帶有自己傾向的感知與媒體過濾過的感知混合為一個結論無形的整體感覺,他們覺得這個判斷來自自己的思考和經驗」。人們會通常會高估自己估計意見的能力,這種對多數人意見的錯誤觀察,就稱為「多數的無知」。

中堅分子(hard core)
「在沉默的螺旋旋轉過程中無視孤立的威脅的人」,被稱為中堅分子。他們是一群願意為自己的公開言論付出代價的人,這些特立獨行的人試圖與主流意見對著干,隨時準備於任何阻攔他們前進的人發生直接衝突。

會寫這篇是因為之前有次無聊上yahoo搜了一下自己的名字
發現之前寫關於沉默螺旋的文章意外被人拿去姿勢+(說實話,我很討厭那東西)
不過該blog已經因太久未使用被有名小站砍了(萬歲)


現在再回過頭看當時的文章
結論是除了用詞有稍微不妥外基本上倒是沒啥特別問題

基本上"智人(Homo sapiens也就是正在看文章的你)"是群居動物
所以"人"會不斷地嘗試去融入"人群"
而當自己是少數時自然會想辦法讓自己成為多數的那邊
當然是基於成為多數能在許多方面都能獲得相對於少數時還多的利益

而就目前我的觀察是
因為傳播方式的改變讓少數人能掌握到多數的發言權
簡單舉例就是同樣是個人意見,平民百姓與台灣所謂的記者,兩者意見的能見度相差極大

而這些具有較大發言能見度的人如政客、官員等(發言權多數)與一般民眾如你、我(發言權少數)相比
前者的意見就算是少數也極易被渲染成多數意見
這就是目前意見能見度上的不對等

接著就可以參照上面所提到的多數的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
而上述這些都還是在第四權公正的結果下就能產生的結果

但是,所謂公正的第四權並不存在於台灣
台灣的新聞業已經墮落到不知良知為何物,政黨介入、揣摩上意、製造無端的新聞
另外還有提供自以為觀眾所想/需要知道的新聞
更多的是收錢製作以新聞為名的廣告

這些都讓不正確的少數意見被渲染,讓一些擁有發言權多數的人可以恣意的操作民意

而真正的多數卻只是發言權少數的民眾因為這樣而偽裝起自己的意見

媒體真正要做到的只有中立,但是現在的媒體卻連最基本的客觀報導都做不到
總是加了個問號就當作沒事
自己為是法官的未審先判
把新聞當社論寫,把社論當網誌寫
如果領錢還把新聞當廣告寫

某位看報治國的人也會因為這樣而誤判民意
或是相反的
這位擁有發言權多數的治國者是將人民賦予其發言權多數的能力濫用於操作這種無益國家的事物上

以上雜談。
當然台灣海峽沒加蓋,有需要被捅的請自己過去
某可能只是忠實的在執行其亡父的遺志,而且還不幸讓他做到了

1 則留言:

澄 提到...

加了個問號就當作沒事這段,
南方公園也有拿來搞笑過啊,
大意是說"我沒直說她是臭○子啊,
我是問你說這娘們圈圈叉叉,活像個臭○子這件事你們覺得對嗎?"這是問句阿XD
或是"我們人民有義務去質疑這位人士是否是個臭○子吧?"

事後我就發現很多在談話性節目上出現的所謂名嘴好像都會用這種語法...orz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